上面的/dev/sda1和/dev/sda2分别表示第1块SCSI硬盘的第1个分区和第1块SCSI硬盘的第2个分区。
关于磁盘分区命名方案总结如下:
1)/dev:这是所有设备文件存放的目录。
2)hd和sd:分区的前两个字母,代表该分区所在的设备类型,其中hd代表IDE硬盘,sd代表SCSI硬盘。
3)分区的第3个字母,表示分区在哪个设备上。如:a、b、c、d……分别代表第1块、第2块、第3块、第4块硬盘……
4)分区的第4位的数字,表示分区,Linux下前4个分区(主分区或者扩展分区)用数字1~4表示,逻辑分区从5开始,依此类推。
2.硬盘分区大小确定方案
在实际物理服务器场景中,硬盘分区的大小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和磁盘本身的大小来确定。
分区的划分,建议采用标准分区方案,不推荐使用LVM分区方案,LVM分区存在的问题是,性能低、可维护性差、当磁盘损坏时无法恢复数据。
下面有一台物理服务器,物理内存为128GB,硬盘大小为2TB,分区方案规划如下(仅供参考):
| 挂载点 | 分区大小 | 备注 | 
|---|
| /boot | 1GB | 标准分区,文件系统: xfs,必须 | 
| /var | 500GB | 标准分区,文件系统: xfs | 
| /usr | 500GB | 标准分区,文件系统: xfs | 
| swap | 8GB | 由物理内存大小来定,前面无 /,必须 | 
| / | 50GB | 标准分区,文件系统: xfs,保证足够大,必须 | 
| /data | 全部剩余的容量 | 自定义分区,可自定义多个,用来存放数据 | 
上面分区中,/boot、swap、/三个分区是必须的。
分区划分时,可以按上表的顺序来进行操作。
需要补充的是,对于swap分区来说,它由物理内存大小来定,原则如下:
| 物理内存大小 | swap分区大小 | 
|---|
| 16GB以下 | 2倍的物理内存 | 
| 大于16GB | 可以视为swap分区和物理内存一样大 | 
| 大于32GB | 8GB或更小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