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lemetry 是新一代从设备上远程高速采集数据的网络监控技术,设备通过“推模式(Push Mode)”周期性地主动向采集器上送设备信息,提供更实时、更高速、更精确的网络监控功能。具体来说,Telemetry 按照 YANG 模型组织数据,利用 GPB (GoogleProtocol Buffer)格式编码,并通过 gRPC(Google 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)协议传输数据,使得数据获取更高效,智能对接更便捷。
相对传统的“拉模式(Pull Mode)”,即采集器与设备之间是一问一答的交互,Telemetry具有如下优势。
- 采用“推模式”主动推送数据,降低设备压力。
- 以亚秒级的周期推送数据,避免网络延时造成数据不准确。
- 可以监控大量网络设备,弥补传统网络由于采用“拉模式”造成监控方式的不足。
Telemetry vs SNMP
SNMP是小型简单网络的主流技术,足以满足用户业务目标和网络运营需求;Telemetry作为后起之秀,在大型数据网络中表现出许多优势,2者有如下主要差异。

SNMP拉模式和Telemetry推模式
SNMP采用MIB定义数据结构,Telemetry采用YANG定义数据结构。
MIB是非结构化的数据模型,由各个厂家自行定义,也就是说如果采集器要采集其他厂家的设备数据,需要花很大力气去学习该厂家的MIB模型。另外,MIB输出的对象值没有明确的属性定义,解析复杂。YANG是结构化的数据模型,各个厂家使用统一的语法,标准化。另外,能够清晰的定义业务对象、属性和数据类型,解析简单,无需特殊的适配工作。
SNMP采集周期为秒级,Telemetry采集周期为亚秒级。
由于SNMP是基于定期查询的模式,不仅设备开销高,而且采集周期跟Telemetry相对是太慢,导致无法精确监控网络状态。
Telemetry的应用有哪些?
流量实时调优
过去,客户网络采用SNMP技术,通常5分钟上报一次设备数据,导致客户网络无法支撑实时监控。此外,大规模数据上报时,设备性能存在瓶颈,会出现数据断点。如下图所示,利用Telemetry技术,维护部门可以以秒级的采集周期获取到设备数据,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,并快速下发配置调整设备。同时,调整后的状态,维护平台能实时收到,整个过程是良性运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