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 Annie的数据显示,全球90%以上的智能手机活跃用户依赖于WiFi网络,WiFi流量占比超过了70%,特别是一些WiFi覆盖比较好的诸如巴西、 新加坡等国家,WiFi流量甚至占到了九成。国内的情况也同样如此。根据CNNIC的统计数据,以Android用户为例,WiFi已经成为用户首选的联 网方式。
从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,WiFi基本上可以分为运营商WiFi、政府WiFi、商用WiFi以及WiFi整合平台四大类,在刚刚到来的2016年,这四类WiFi产业又将会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呢?
运营商WiFi:分流作用持续减弱
运营商WiFi曾经是整个WiFi产业的支柱,特别是在国内市场。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所提供的数据,截至2015年9月份,三大运营商AP数量为595.8万个。但除了中国电信之外,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停止了规模扩建,中国移动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。
出现这样的状况,其实并不难理解。当时,三大运营商大规模建设WiFi的主要原因就是流量分流,因为3G网络很难完全满足移动流量的需求,但在4G时代,网络已经不再是问题,运营商想方设法要做的反而是继续提升4G网络的利用效率。同时,WiFi网络的用户体验也较3G/4G要差很多,而且商用模式也不明确。
当然,WiFi与蜂窝网的融合在加快,从接入融合逐渐演变为基于LTE-U、LAA和LWA等形式的深度融合。从整体情况来看,运营商基本放弃了通过WiFi向用户收费的盈利模式,而且随着LTE的广泛部署与商用,WiFi的分流作用也在减弱,如何进一步增加用户粘性,巩固授权频段地位可能会成为运营商考虑的重点。
政府WiFi: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
政府WiFi的确是个很美好的话题,通过公共服务的方式,来向所有市民提供廉价甚至免费的移动宽带接入服务,打造一个美好的“无线城市”。但从全球实践情况来看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是相当骨感。
作为全球“无线城市”的首批倡导者,美国曾经前前后后的建设了300多个无线城市,然后由于前后向盈利模式均不明朗,后续运维成本又非常高,美国无线城市已经所剩无几。2014年开始,包括德国、印度、巴西等国家主要城市又掀起了第二轮WiFi建设浪潮,开始尝试引入广告等新的商业模式。
而在国内,无线城市的建设也基本上经过了高潮—低落—重新开始的历程。2013年前,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或补贴的方式,向电信运营商或者WiFi运营商购买服务,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盈利模式,仅依靠政府投资,效果并不是很好。以北京为例,在08年奥运的时候,就有过一轮建设,但效果实在是乏善可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