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安全设计核心原则
在构建内外网互联的安全架构时,需始终遵循以下三大原则:
1. 最小暴露原则
- 仅开放业务必需的服务端口和协议,禁止"全端口放通"或"默认允许"策略
- 对外暴露的服务需部署在隔离区(DMZ),核心系统(如数据库、文件服务器)严禁直接暴露
- 遵循"白名单机制":明确允许的访问路径,拒绝所有未定义的访问请求
2. 纵深防御原则
- 构建多层安全防护体系,避免单点防御失效导致全局崩溃(如仅依赖防火墙)
- 从网络边界、应用接入、数据存储、终端接入、安全运营五个层面设防
- 每层防护需具备"独立防御能力",前一层被突破后,后续层次仍能延缓或阻断攻击
3. 动态适应原则
- 安全防护非"一次性工程",需建立持续更新机制(如漏洞补丁管理、威胁情报订阅)
- 定期开展安全评估(如每季度渗透测试、每月漏洞扫描),根据新型攻击手段调整防护策略
- 建立"事前预防→事中监测→事后响应"的闭环管理体系

二、网络边界层:构建可信访问控制边界
网络边界是防御外部威胁的第一道防线,需通过物理/逻辑设备实现"可控互联、可见流量、可追溯操作"。
1. 部署双防火墙+DMZ隔离架构(推荐方案)
(1)外层防火墙配置要点
- 位置:部署在互联网与DMZ之间,作为外部威胁过滤层
- 仅开放业务必需端口(如HTTPS 443、HTTP 80),封禁高危端口(如Telnet 23、SMB 445、RDP 3389)
- 启用状态检测防火墙(Stateful Inspection),拦截非法TCP连接(如SYN Flood攻击)
- 配置DDoS防护规则(如单IP连接数限制、流量清洗阈值)
- 日志记录:记录所有被拒绝的连接请求(源IP、目标端口、时间戳),保存至少90天
(2)内层防火墙配置要点
- 位置:部署在DMZ与内网之间,作为内网核心资产保护层
- 仅允许DMZ中的特定服务器(通过IP白名单限定)访问内网核心系统的特定端口(如API服务器访问数据库3306端口)
- 禁止DMZ服务器主动发起对内网的扫描行为(如Nmap、Masscan工具)
- 限制内网终端访问互联网的协议(如仅允许HTTPS,禁用P2P协议)